ꪟꪳꪱꪀꪀꫀᝰ

『战争时期/导火索 . 1』

#无CP史向

#大概会是个长篇……等我啃完手头关于德国的书单估计就会更新了,文章跳跃性很大(因为我写着写着就没耐心了)

#作者历史素养令人堪忧,精神状态良好

  

  

  

20世纪被称作“流血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这个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近五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进行的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破坏程度最深的全球性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人们被它空前的残酷所震惊,开始对战争深恶痛绝。殊不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种子,恰恰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地方。



19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发起了德意志统一战争。统一后的德国工业化进程十分迅猛,很快就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国之一。20世纪初期,德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对英法等国主导的世界秩序越来越不满,希望重新瓜分世界。这最终导致了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当德国政府于1914年8月宣战时,德国人民欣喜若狂,包括阿道夫·希特勒在内的德国士兵尤其兴奋。德皇甚至骄傲地宣称德国国内的党派斗争已经结束,“我不再认识党派,我只认识德国人民”


然而,胜利并没有像德国人想象的那样顺利到来,相反,战争变成令人绝望的拉锯式的消耗战。


在双方筋疲力尽之时,美国决定插手,于是在1917年4月6日借口德国潜艇攻击美国商船,向德国宣战。美国强大的生产能力,决定了德国的战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战事结束后,战胜国便开始磋商召开缔结对德和约会议问题。会议地点最后定在法国巴黎。1919年1月18日,和平会议在著名的巴黎凡尔赛宫镜厅正式开幕,即为巴黎和会。


视线交汇处,罗兰掏出一支烟点燃。他的对面,沉默的“羔羊”局促不安地打量着四周角落,瘦弱的身躯似乎瑟瑟发抖,实际并没有。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也同样端详着他。他紧挨着身边高大但虚浮的身躯,自然而然的感受到那压抑着的不甘,愤怒,和无奈。这不是他们的谈判。


“瞧瞧,可别把他吓坏了。”罗兰笑着说,眼神紧紧地盯着那两个家伙。罗兰紫的暗波在眼底流转,笑意不减。“你让这个小家伙来求和的时候态度可没这么差,我还以为这么美的地方会让你放松些呢。这里很漂亮是吗?”


休敦·西奥多·瓦莱德坐在长桌左侧,作为美国代表的他对这种事情喜于乐见。狼狈战败的德国和新生代的政权,与刚结束炮火洗礼的法国的对峙。


他微垂眼眸,他当然明白法国人将会址选在凡尔赛宫是有深刻用意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军队曾包围巴黎;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就是在凡尔赛宫镜厅举行的加冕典礼;2月26日法国接受屈辱的《德法条约》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赔偿50亿法郎,也是在凡尔赛宫。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屈辱,法国人不知道多少次咬着牙从心底咒骂。


风水轮流转,这次被迫求和的是德国人。法国特意选择凡尔赛宫和1月18日作为和会的开幕地点和时间,显然是为了发泄郁积多年的仇恨。不过,法国人的报复不止于此。


“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罗兰说这句话的时候表情格外平静,眼神和语气中却隐藏了浓浓的杀机。


英国艾伯特冷眼相看,在他看来,罗兰还能压着怒火保持理智或者是冷言嘲讽就已经很不错了。西线战场绝大部分在法国境内,所以法国的代价非常惨重——约500万军民伤亡。再加上德法两国之间的世仇,他甚至能猜到会议上罗兰要提出什么样的方案。而他也损失惨重,不谈直接损失。光是战后恢复和殖民地的事情就够让他头痛的了。


意大利的新生政权乔瓦尼·罗西站在墙边,思索着会场上的发言,比起这些无所谓的争执,他更关心之后的会议。他过于频繁重新编排他的台词,尽管到那个时候他需要一再变换词措。


来自远东的安达继真将一幕幕收入眼帘,脸上戴着万年不变的微笑面具,绝不表露出一丁点破绽。


法国和德国间的深仇大恨,阿尔萨斯和洛林,惨绝人寰的凡尔登,足以让罗兰把整个德国恨到骨头里去,而他也的确这么做了。毕竟, 在这一点上他和他的大会主席不谋而合。


如果不是国家意识体无法直接作出行动决定,如果他可以什么都不考虑,他绝对会把德国来的家伙一个一个剁碎!


如果……但是,没有如果。


“我们要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建立莱茵非军事区。并且,我认为“莱茵共和国”作为两国之间的缓冲国是必须的。”罗兰抬头,扫视在座各位一圈,继续说道:“德国对战争中法国的损失,包括人员、财产等进行战争赔偿,将其军力削减至不再对法国构成威胁。”


艾伯特指尖轻点桌面,若有所思。


“德国军力应当削减至较低水平以保障战后和平。同时惩罚德国军国主义,当众处死德国皇帝也未必不可。要使德国再也不能恢复到1914年以前的政治格局。”


休敦合上眼皮,静静地聆听。


“我们希望以德国工业的控制权以补偿在战争中的损失,这也代表了民意。”


乔瓦尼手指不停地轻轻翻阅笔记本,即使上面什么都没有。


“至于海外殖民地,我认为可以由与我们一同战斗的朋友们一同分享。”


“我亲爱的朋友,”艾伯特的动作停了下来,他说,“你是否有些太过严厉?”他缓缓抬起头,与罗兰对视。蓝色的眸子一贯刻薄。如果法国的主张全部得到满足,就会成为欧洲大陆的超级强国。而英国的传统外交政策是维持一个均衡的欧洲,避免任何一个国家独大。这不符合英国的长远利益。


他语气平淡,“过于苛刻的条件会激起德国强烈的复仇心理,这不利于争取长期的和平局面。”而且,德国还是英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过分削弱德国的经济同样会损害他的经济。“我认为,德国里应当进行战争赔偿,但不该过分。以免激起德国的复仇心理。另外,保持德国较低水平军力。”


他又望向美国。休敦早就睁开了眼,观战他们的无火硝烟。“我还以为我早就说过了呢。我坚持〖十四点和平原则〗,以及组建国际联盟。”


“我在来的第一天就说过了。我认为我们应当优先讨论国联盟约问题,它应当与对德合约成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且对任何国家都具有约束力。”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持国际秩序,即国际社会提供保证以避免弱国遭到强国侵略。


“我赞同,但是这些事不是都被你亲爱的总统先生抢去干了吗?”罗兰针锋相对。


休敦一瞬间感到一阵反感。美国总统威尔逊希望优先讨论国联,但英法两国对此不感兴趣,并优先讨论瓜分领土和战争赔款问题。对立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后来十人委员会经过4天争论,决定将国联问题交给以威尔逊总统为首的专门委员会研究,与此同时,他们建议让所有中小国家的代表也都参加该委员会,把委员会搞得庞大臃肿,效率低下,以拖延时间。


专门委员会还没有开始工作,英法便提议讨论瓜分德国殖民地问题。


“总之,如果不能先解决国联问题,我会退出。”他冷冷的说。


会议的内容一如既往,提出方案,利益冲突,唇枪舌战。


艾伯特在这种环境中如鱼得水。他时而同法国站在一起对付美国,时而同美国结成联盟压制法国。当美法争得不可开交之际,他常常以调解人的身份周旋于其间,从而捞取了不少好处。


在这一场谈判战里,他没有确切的阵营,他的阵营就是他自己。





为什么悬疑推理小说的人物塑造都这么的绝?

我几乎在看过的每一本悬疑推理小说里都至少有一个难以忘怀的角色,他们生活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继续着他们的故事。《最后一张脸》的穆依依,《共生》的伊南,乔安南,《杀手挽歌》的姜冰河。在看到《如出一辙的女儿》的介绍后一下子回到了看共生的时候,无法言喻的快感。伊南和韩敏又何尝不是一对如出一辙的母女呢?穆依依和母亲相似的遭遇,却是千差万别的痛苦。

伊南,十七岁女高中生,为了获得遗产亲自策划并杀死了亲生父亲,不吃不喝一天两夜杀人之后还接着正常上学,无论面对警察怎样的盘问无论遇到了什么事情下意识的反应不是情绪化而是隐藏和解决。作为推理小说小说的敲砖石,共生对于我来说总是和其他小说不一样的。伊南更不一样,她很特殊,我喜欢她不是因为她身上有什么让我喜欢的属性,而是因为她是她,一种……很……难以诉说的感觉,原本我对复仇疯批美人美强惨什么的早就不感冒甚至有点反感了,但是她真的,很难不喜欢,无论你是喜欢纯反派角色还是坚定的正派角色都完全没理由讨厌的。她是绝对的站在所有人眼里的正派。除非是在书里她一无所有(希望)的时候,否则无论你看见她做了什么那一定都会有一个解释,她的目的一定是正方向的,不是托词。她可以在一瞬间就由理智判断出接下来该怎么办然后毫不犹豫地施行,她只会杀了人之后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影子抹掉(但我觉得她不会自己动手)你别想让她在那段时期有一丝一毫的愧疚感。

已经不记得第几次重刷了,回头看仍然很震撼,就像是灰尘弥漫在空中凝固而你不得不吸入这浑浊的空气。

/系列Å:

〖赛斯·沃勒系列——艾西恩/艾西/闪苍

《碎便士》1993#2007

《植物》1998#

《耳语娃娃》2000#2007

《收割》1999#2009

《面具馆》2001#2005〗

赛斯·沃勒(艾莲)/文森特·弗朗西斯/杨克·拉尔夫


/系列⿱∶

〖那多灵异手记——那多

《凶心人》2001

《坏种子》2002

《铁牛重现》2002

《过年》2001-2003

《幽灵旗》2004

《神的密码》2005

《返祖》2005

《亡者永生》2005-2006

《暗影三十八万》2006

《纸婴》2006

《亡者低语》2009〗


《罪之法则》普璞

《共生》徐然

《杀手挽歌》徐然

《天使与魔鬼》丹·布朗

《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

《最后一张脸》

《死亡时间表》

《门》

《淡水鱼》






世界上真的有同时了解以上任意三本书的人吗?









好嘞,安详去世

口嗨,@北极圈 的设定,出事找他别找我/对手指(是朋友)

我永远会因为我的朋友和我磕同一对CP而且还是写手而高兴

绝对不是因为我可以白嫖!

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嘿